窗外寒风凛冽,室内春意扑面。
时隔5年,有幸又一次参加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见到一大批老朋友,令人高兴。听到一系列“三农”新成就,更是令人鼓舞。最让人振奋的是两个“七连增”:一是粮食产量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七连增”,这是1958年以来的第一次。7年增产2300亿斤,连续4年产量过万亿斤,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二是农民收入“七连增”,连续7年增幅超过6%,是1985年以来的第一次;7年增加3100元以上,年均增加450元以上,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800元,实际增长10%左右,增长650元以上,刷新历史纪录。
这四个历史上的“第一次”,前两个已有广泛报道,我个人更为7年农民增收的新篇章所吸引。粮食4年连续过万亿斤,保障供给功莫大焉。农民收入七连增,今年增长一成,是破天荒,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值得关注,值得大书特书。
如何保持“三农”发展的黄金期,会议提出了“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的明年“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将第一着眼点聚焦水利。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治水使中华民族走向融合和统一。但时至今日,洪涝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称之为“主要瓶颈”、“最大硬伤”、“明显短板”,说明对差距的认识到位。现代社会,水利是“重要条件”、“基础支撑”、“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其定位准确。水利部长陈雷同志告诉我,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上升到全局高度和国家战略全面部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
这第五个“第一次”,是为了延续前面四个“第一次”,力争“八连增”、“九连增”。这就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措施。会议提出了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改革创新的治水五原则,提出了财政、金融、社会资金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尤其对农民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对社会提出了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向市场融资。各方协同合力治水兴水,农田水利资金投入也由过去农民自筹为主向财政投入为主转变。
听一个省领导发言中提到,他们水利规划项目总投资要562亿元,只能分步实施。我突然想到,这个省正是游资最多的省份,这些过剩的游资能否引一些进入经营性水利项目,在国家主导下,加大水利的市场化份额呢?笔者听到了好几个省区市的领导提出了这个想法。能否使经营性水利项目像房市、股市一样有吸引力,或是其次、第三的选择呢?既靠政府,又靠市场,这对水利,对社会资金都是一个福音,游资兴水利现在看是梦想,但愿能成真。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抓水利是长远之策。现在谋划5到10年的大干,必将带来“三农”新的多个“第一次”,带来五谷丰登,泽被“三农”,惠及全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