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十年间,杨凌示范区不仅依靠科技示范,带动了杨凌自身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边许多地方农业的发展,不仅在杨凌本土不断探索现代农业创新示范模式,有效解决了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等问题,还辐射带动周边农民致了富。
几年前,杨凌人在西小寨村这片试验田里率先探索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创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等问题。
一大早,邓转芹两口子就在自己承包的蔬菜大棚里忙活开了。邓转芹本是杨凌示范区李台乡人,几年前,听说附近的大寨乡西小寨村搞大规模土地流转试点,她和丈夫一合计,就大着胆子在西小寨村承包土地种起了大棚菜,现在她家的大棚已发展到16个。
记者:收益怎么样?每年一个棚收益大概有多少钱?
邓转芹:这一个棚大概就是一万两千多块钱。
记者:一万两千多块钱,16个棚大概就是20多万差不多吧。
邓转芹:差不多。
示范区工作人员介绍说,对只有100平方公里农业用地的杨凌来说,要想规模化发展现代设施农业,靠一家一户分散的土地根本无法实现。正当杨凌人踌躇满志的时候,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土地政策的逐步放开,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于是杨凌示范区就在西小寨村开始试行土地流转,按照统一规划发展起了万亩农业标准化示范园。
荆卓平(杨凌示范区大寨乡西小寨村党支部书记、土地银行监事):我们主要是通过成立了土地银行,把群众分散的土地以每年每亩地700元集中起来,又流转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专业合作社又以每年每亩地700元流转给社员。这个做法主要是有利于本村的产业化规模。
有了这个独特的土地银行还不够,村里还配套成立了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负责给大棚种植户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撒全库(杨凌示范区大寨乡西小寨村绿百合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给群众统一采购农资、统一选种、统一播种、标准化生产,并请农林科大的专家教授包括技术员,给群众免费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统一销售,一包到底,大棚户群众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现代农业创新模式和机制的探索实施,点燃了大批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热情。截止目前,杨凌已经组建土地银行2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个,流转土地2.4万亩,带动农户6000多户,蔬菜、苗木、小麦良种、生猪、肉牛等八大类产业初步形成,2009年,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44元,较上年增长21.3%,增幅创历史最高,居全省第一。
西小寨村千亩农业标准化示范园的创新实践,只是杨凌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的杨凌人正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胆识,拿出全部耕地,打造一个立体化、产业化的、国内知名、国际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树起一个可以复制推广的样板。
李冠明(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管理中心副主任):我们这个园区把整个杨凌示范区100平方公里的农业用地全部划成园区,主要是从新产品的开发到农业产品的加工,到市场的销售,以产业链的形式划分成八个园区,这个园区通过我们努力建成以后,解决了当地群众灯下黑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对外地的朋友来讲,起到引导和示范的作用,使他们看得见、学得会、摸得着、用得上、带得走的作用。
西部大开发以来,杨凌依靠科研优势,不仅使当地农民走上了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而且让专家教授们深入产业区建立永久性“示范试验站”,带动周边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
记者现场出像:这里是宝鸡市眉县金渠镇第二坡村的科技入户猕猴桃示范种植点,近几年在杨凌农科专家的示范和带动之下,这里的村民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使他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眼下正是猕猴桃即将大面积采收的关键时期,宝鸡市眉县金渠镇第二坡村的果农张建斌正在和杨凌来的专家刘占德估算着今年的收成。
宝鸡市眉县金渠镇第二坡村村民张建斌介绍说,他们村十几年前就种猕猴桃,但是因为缺乏技术,一直没有种出名堂。几年前,杨凌农科专家在眉县当地建起了猕猴桃试验站,专家教授们整天在往田间地头,给他们教技术、搞培训、做示范,带动果农把效益不好的老品种换成了“新西兰海沃德”,这毛蛋蛋一下变成了金蛋蛋。
记者:那跟前些年相比有什么样的变化?
张建斌:变化大了嘛!原来一亩地产值就是两三千块钱,产值翻了几番!
科技示范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几年下来,张建斌不光自己种猕猴桃,还在教授的指导下,变成了土专家,经常给别人传授技术。现在,第二坡村人均收入超过9000元,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几年间就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张建斌:原来全部住的是小窑洞,最近这几年(新品种)猕猴桃种植以后,家家户户住的都是小洋楼,这是刚买的新车,现在全村小汽车的拥有量是46辆,60%的农户有电脑,户均收入5万元以上的在全村占80%。
对第二坡村的变迁,猕猴桃试验站的首席专家刘占德感慨万千,在他看来,这变化还得益于西部大开发以来杨凌示范区在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上的大胆改革。
刘占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首席专家):过去大学专家教授有技术但是下不去,没有一个正常的渠道,果农需要技术但是找不到专家。现在大学把试验站直接建在主产区,这样让专家和果农直接面对面,这样的话,非常有效地解决科技推广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最新的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就地受益。
解说:记者了解到,10年间,杨凌已在全国16个省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150多个,引进、推广国内外优良品种1700多种,培训农民400多万人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000多项,推广农林作物良种2亿亩,受益农民达5000多万人,每年科技示范产生的效益超过60亿元。
今天的杨凌,一座现代农科新城建设已初具雏形,特色产业初具规模,自身实力不断增强。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又为杨凌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余健(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凌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成为一个科技创新型的城市,成为一个生态美好的城市,也成为一个农业现代化的新型城市!
后稷雕像在时刻提醒着每一个来到这个城市的人,杨凌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如果说1978年的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那么毫无疑问,杨凌就是西部大开发这十年间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梦想的试验田。在这十年间,杨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取得了很多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和经验。但是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经验是能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带得走,真正能够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10年时间毕竟太短暂,杨凌人还在继续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