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来源:农业部新闻办公室        作者:危朝安        发布时间:2010-04-15

  我国是农作物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病虫灾害多发国家,常见农作物病虫害种类有1600多种,这些病虫害的频繁发生,对农作物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日益突出。特别是蝗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小麦条锈病等迁飞性、流行性重大病虫的呈加重发生态势,严重威胁粮食稳定发展。受异常气候和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今后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形势将更加严峻。需要系统总结近年来我国植保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深刻分析今后植保工作面临新形势,提出“十二五”期间的植保任务和应对措施。

  植保公共服务体系得到强化,为农业稳定发展、粮食连续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两个理念,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属地管理、联防联控三大机制,坚决打赢区域性重大病虫歼灭战、局部性重大病虫突击战和重大疫情阻截战“三大战役”,实现了飞蝗不起飞、土蝗不扩散,小麦条锈病、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害不暴发成灾,苹果蠹蛾、稻水象甲等重大疫情不蔓延危害的防控目标,总体损失基本控制在5%以内,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连续六年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工作推进上,重点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进展:

  一是初步确立了政府主导的公共植保体制。公共植保理念得到了认真落实,全国已有24个省、281个地市、1622个县成立了政府主管领导挂帅的病虫防控指挥机构,病虫防控工作已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在公共植保理念引领下,河北、江西等6省出台了地方性植物保护法规,依法确定了植保公共职能。有10个省区市的省级植保机构实现了参照公务员管理,全国90%以上的植保机构成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江西、浙江两个省成立了植物保护局,一些地、市、县农业部门也相继成立了植物保护局,有效稳定了全国植保队伍。

  二是建立完善了属地管理、联防联控的工作协调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联防联控”要求,逐步形成纵向分级负责、横向联合协作的病虫防控工作机制。针对蝗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草地螟、条锈病等跨区域迁飞性、暴发性、流行性病虫害的特点和防控要求,成立了川藏青西藏飞蝗、北京周边地区蝗虫、草地螟等病虫防控协调机构,开展了信息共享、技术协作、配合密切、责任明确的区域联防联控行动。针对局部地区突发性病虫害,各省区市都建立和完善了应急防治预案、物资储备、队伍组建、快速反应相互配套的应急防控机制。针对苹果蠹蛾、红火蚁等重大植物疫情,建立了区域疫情阻截协作组,有效控制了病虫的危害和疫情的扩散。

  三是积极探索了专业化统防统治的组织方式。据统计,目前全国有各种防治组织18万个,工商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的有1万多个,从业人员24万人,小麦、水稻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比例分别达到10%和18%。专业化统防统治的积极推进,为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治理,切实打好“区域性重大病虫歼灭战、局部性重大病虫突击战和重大疫情阻截战”三大战役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病虫预测预报方面,利用中央电视台实时发布全国重大病虫害的趋势预报,1500多个县、市普及了电视预报,达到农业县的60%以上。

  四是基本构建了网络化的病虫害监测与控制体系。新世纪以来,国家累计投资了45亿元,投资建设了1000多个病虫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初步形成了中央、省、地、县四级病虫害监测与防控体系,显著改善了病虫监测预警、疫情阻截、应急防控的条件,建立了水稻、小麦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了植物检疫审批的网络化管理,全面提升了我国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植物疫情监管阻截能力和重大病虫防控能力。植保工作水平有明显提高,全国病虫监测对象种类由15种增加到26种,中长期预报准确率提高5-10个百分点,水稻病虫和重大病虫周报已基本实现数字化,重大病虫防控处置率普遍达到90%以上,在19个省区设置3000个疫情监测点,基本形成了东北沿边、西北沿边和东南沿海三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大大提高了重大病虫监测时效性与防控效果。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广大植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植保工作的方针和理念上进一步形成了广泛共识,植保工作的思路进一步清晰,植保工作的任务和责任进一步明确,植保工作的作用和成效进一步凸显。

  紧紧围绕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实现防控重点、防控策略和防控方式三大转变

  植物保护是一项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与生物、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全球气候异常多变、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普遍提高,对植保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气候条件和农业耕作方式变化,病虫发生规律更加复杂,植保工作面临新课题。全球气候异常越来越突出,极端灾害性天气发生几率增加,导致病虫害发生更加严重和复杂。小麦条锈病菌源区向高海拔地区发展,飞蝗孳生区向高纬度蔓延,发生面积呈扩大趋势;稻瘟病、小麦赤霉病呈加重流行态势,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草地螟虫源基地及其迁飞路径发生新的变化;随着农业耕作栽培方式的改变,稻曲病、黑条矮缩病、地下害虫和杂草稻等次要病虫草害上升为主要病虫草害;跨区机收也加速了小麦吸浆虫、孢囊线虫、节节麦的传播蔓延。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致使监测防控任务更加艰巨。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消费理念变化,对食品安全关注度普遍提高,防控对策需要作出新调整。近年来,食品安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也不容忽视。最近海南的“问题豇豆”引起了广泛关注,暴露出农药监管、安全用药、质量控制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国际农产品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以农残超标为由,提高农产品准入门槛,加大了我国农产品出口难度。这些消费需求和贸易门槛的不断提高,要求病虫害防控对策更加绿色和环保,不仅要求植保工作要控害保产,更要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突出位置。

  耕地资源减少和自然灾害频发,粮食持续增产的压力加大,给植保工作赋予新任务。随着一些超高产品种的推广、高复种指数、高密度种植以及大肥大水措施的推行,农作物病虫严重发生的风险越来越高,有效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在自然灾害多发和单产提高难度加大的情况下,通过强化植保措施、实现“虫口夺粮”促丰收的任务会更加繁重。

  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进一步融合,植物疫情传入扩散风险加大,检疫监管面临新压力。随着农产品贸易量的增加,外来植物疫情的传入呈显著上升趋势。据普查,近10年来我国发现外来新病虫多达20种,是前30年的两倍,其中红火蚁、扶桑棉粉蚧等已威胁我国农业生产与生态安全,许多疫情直接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随着今后国际、国内农产品贸易的进一步增长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植物疫情传入、扩散风险进一步加大。

  农业生产和农民就业方式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植保服务方式面临新要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促进了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并涌现出大批种田大户,使原来一家一户分散的病虫害防治趋向于有组织化的防治方式。同时,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农民多数农业生产能力较弱,加之病虫害防控的技术性很强,要求提供植保社会化服务的需求逐年增加。特别是农产品农药残留隐患突出的地方,改变传统分散的病虫害防治方式日益紧迫,创新植保服务方式势在必行。

  各种新情况和新挑战,对植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认清形势,把握趋势,努力开创植保工作的新局面。当前和今后植保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工作方针,强化公共植保职能,大力推行绿色植保,大力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属地管理、联防联控”的长效机制,健全植保服务体系,推进植保法制化管理、数字化预警、无害化防控、专业化服务。总体目标是,确保重大疫情不蔓延危害,重大病虫害不暴发成灾,安全用药水平显著提升,农药使用量逐步降低,粮食作物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重点任务是,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今后植保工作必须努力实现“三大转变”:一是防控重点要由粮食作物向统筹抓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转变,特别是要注重蔬菜、水果、茶叶等园艺作物病虫害的防控工作;二是防控策略要由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向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转变,特别是要注重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非化学措施的应用;三是防控方式要由分散防治方式向专业化统防统治转变,特别是要注重提升防治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

全面提升我国植保综合能力

  面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植保工作面临的繁重任务,各级农业植保部门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推进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2010年,农业部决定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千万”行动,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00个示范县,抓好1000个示范区,扶持1万个示范组织,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实现主要作物、重点地区、重大病虫统防统治全覆盖。为促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规范管理,大力推进。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大行政推动力度,把专业化防治摆在植保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抓出亮点、抓出典型、抓出实效。要充分整合资源,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大扶持力度。从今年开始,农业部将整合病虫害防控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阳光工程培训等项目资金,重点对防治药剂、机具购置、技术培训等给予资金补助。按照“服务人员持证上岗、服务方式合同承包、服务内容档案记录、服务质量全程监控”的要求,积极引导专业化防治组织向规范化方向发展,鼓励专业化服务组织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积极为专业化防治组织免费提供病虫发生、农药及药械市场等信息服务,对专业化防治组织队伍建设、药剂使用、机械保养、安全用药、综合防控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指导。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培育一批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的专业化防治队伍,使之成为病虫防控的主导力量。

  二是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为满足绿色消费,服务绿色农业,促进绿色农产品生产,各地要在园艺作物上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重点在大中城市蔬菜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基地,特别是园艺作物标准园和海南冬菜基地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每个示范区面积要在千亩以上,着力改善示范区生态环境条件,通过配置杀虫灯、防虫网、诱虫器等防控设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和虫口密度,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展示和发展方式的探索,树立样板典型,以点带面,加以推广。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相关培训项目,引进农民田间学校参与式培训方法,培训一批植保干部、种植大户和农民带头人,让更多的人掌握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本知识,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率。要通过农科教结合,加强对园艺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控配套技术的研究,推荐和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分区域、分作物集成完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加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安全用药等技术的推广力度,逐步使绿色防控成为提高农药减量控害效果的主导技术。

  三是加强重大疫情监控阻截。要加强植物检疫监管,重点强化华南、西北、西南等种子繁育基地的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严格执行国外和境外引种审批制度,防范疫情的入侵和传播。对违规销售带有疫情种子的经营企业,要及时通报和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要会同种子管理部门吊销种子生产和经营许可证。要切实加大苹果蠹蛾、马铃薯甲虫、柑橘黄龙病等重大疫情的防控阻截力度。对新发现的香蕉穿孔线虫、扶桑绵粉蚧等疫情,要限期铲除,尽快消除对贸易的不良影响。今年农业部发布了《农业植物疫情报告与发布管理办法》,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植保植检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严格植物疫情报告与发布管理,对重大疫情出现瞒报、迟报和误报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是加强农药监管与安全使用指导。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途径宣传农药管理法规、农药安全使用知识;编印农民看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的安全用药宣传图册,提高农民安全用药自觉性;要搞好新农药的试验示范,因地制宜组织制定一批农药推荐目录;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农民安全用药技能培训,动员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正确识别病虫害、合理选用农药,提高农民安全用药水平。

  五是加强植保综合能力建设。要加强病虫害发生规律的研究。充分利用行业科技研究项目,强化农科教协作,全面开展病虫害普查,尽快摸清水稻黑条矮缩病、番茄曲叶病毒病等新发生和新上升病虫的发生规律,研究提出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等防灾减灾措施。要加大植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利用新一轮植保工程规划和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进一步加大对植保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使我国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应急防控能力、疫情阻截能力和技术支撑能力有新的提高。要加快植保法律法规的制修订工作进度。组织专门力量做好《植物检疫条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的制修订工作,争取早日颁布实施,使我国植物保护工作尽快纳入法制化轨道。

  展望今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趋势,要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一万亿斤以上并逐年有所增加,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断提升,任务异常艰巨,植保工作的作用亦将越来越重要。必须增强做好植保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加大植保投入,强化各项植保措施。绝不能因为病虫监测预警不到位,错失防治时机;绝不能因为防控措施不到位,造成病虫暴发成灾减产;绝不能因为监管指导不到位,造成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决不能因为工作麻痹大意,辜负时代赋予农业植保部门的光荣使命。

浏览次数:   │   责任编辑:
网站管理员:谭东明   电话/传真:+86-29-87080678
地址:中国·陕西·杨凌 邰城路3号   邮箱:tandongming@nwafu.edu.cn
教育部 中国农科院 陕西省政府  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科技部 中国林科院 陕西省教育厅 华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农业部       陕西省农业厅 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国家林草局     陕西省林业局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科技推广处) │ 信息管理 │ 总访问量: │ POWERBY:107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