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践行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大发展”

作者:刘崇荣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发布日期:2011-12-31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基于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现实,基于各地千差万别的不同情况作出的科学总结,为我们破解农村改革发展难题指明了方向。
  如何领会统筹的丰富内涵,把握统筹的精神实质,形成新的工作方法和政策措施,这无疑是一个崭新课题,也是对执政者执政智慧和能力的全面考验。
  2010年9月,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省长赵克志到贵阳市调研时指出,贵阳市要始终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点,创新思维,用大思路、大气魄、大手笔来勾画大蓝图,突出生态化、实现现代化,从更高起点朝更高目标迈进。这为贵阳市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指出了方向。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贵阳市立足于城乡统筹,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以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创新五个“着力点”,不仅有效破解长期困扰的“三农”问题,也有效地促进了贵阳城乡一体化的“大发展”。2010年贵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48元,增长10%,连续3年超全国平均水平。
  突破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
  针对“大城市、大农村”和城乡分割的实际,贵阳市着力于突破城乡二元体制,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建立城乡一体规划的管理新体制。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城乡一体发展规划。
  ——实施“东扩、南延、西连、北拓”城市空间战略,推动工业企业“集中”发展, 十大工业园区全面开工,实现了城乡生产要素的互补互促。
  ——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在认真落实好“三个高于”的基础上,从2006年起调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每年从财政支农资金法定增长、价格调节资金、小城镇建设资金、基本建设投资、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专项经费、土地出让金等十个方面整合资金,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建立城乡就业和保障制度、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制度等,推进城乡社会化事业一体化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新农村产业体系
  贵阳市始终把农民增收摆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搭建农民稳定增收的新平台。针对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低等问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用抓工业的理念,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积极引导土地使用权流转,为基地建设和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返租倒包、业主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了花卉、特色蔬菜等产业的规模化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白云、清镇、息烽3个县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流转土地面积达1.5万余亩。
  ——以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政策优惠和制度保障,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通过扶持涌现出如贵阳南明老干妈食品公司、贵州一代食品公司等一批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突出特色,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目前初步形成了以“畜、禽、蛋、奶、菜、花、果、药、茶、烟”为主导的10大优势特色产业带,建成了一批资源利用效率高、优势产业突出、生产过程无公害、产品效益明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总结近年来结构调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重点在菜、后劲在畜、希望在花、潜力在药、出路在工”的思路,推进现代产业发展。
  ——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对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给予扶持引导,开展了农村经纪人队伍培训。由市财政投入注册资本金6000万元组建的贵阳市农业担保公司,切实解决农村经济组织贷款难的问题。2010年,贵阳市建成农家店(超市)958个,农资配送中心23个,覆盖全市75%以上的行政村。
  不断改善农村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贵阳市始终把基础设施作为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前提。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紧紧围绕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大力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村基础环境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一是突出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坚持实施“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十字方针不动摇,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突出解决农村“上学难、看病难、文化活动难、生活保障难”问题。
  推动农民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贵阳市始终把培养新型农民、创新工作机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推进农民素质工程建设。通过新一轮农民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业科技培训、经纪人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
  ——切实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让农民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激励机制,制定了《贵阳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寨(村庄)整治以奖代补试行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开展村寨整治的积极性。
  着力于生态文明创建,抓好典型示范引路
  贵阳市坚持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引领新农村建设,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村寨创建活动,打造一批生态文明村寨,以发挥示范效应,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向农村延伸。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规划为先导,搞好试点村寨规划,确保生态文明村寨建设形成特色。
  ——贯穿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的有效模式。通过建设,初步形成了以黑石头香葱、水塘艳红桃为代表的产业带动型,以东风、高坡花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型,以陇脚、猪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型,以折溪、新田为代表的生态农业型,以芦猫塘、右二村为代表的开发移民型试点示范村寨。
  ——高标准建设,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坚持把试点村寨打造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示范村寨,使之成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示范点,成为农村和谐幸福的示范点,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示范点,成为农村文明新风的示范点。
  贵阳作为贵州的省会城市,具有较强的市场拉动力和消费力,贴近城市绿色生态消费需求,生产特色农产品,让有限的土地上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这是贵阳农业的发展方向。城乡一体化经营,相互提升对方的价值,共同服务于全国,甚至于全球性的大市场,贵阳特色将彰显出强大的综合竞争力。
  践行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大发展”。按照城乡统筹的战略思路,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统揽,坚定不移的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贵阳市民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