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决策参考》刊文介绍我校农技推广工作

作者:杨宏博         来源:推广处        发布日期:2015-11-11     

    近期,我校“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探索工作备受关注,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杨春华处长来校调研后,在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决策参考》上撰文《农业科技服务的“西农模式”》,从做法、成效与建议等3方面,对我校探索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进行了介绍,全文共2000字。《决策参考》读者对象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农业部部长、副部长、部党组成员、总经济师、总农艺师、首席兽医师、总畜牧师、各司(局)长。现将全文刊登如下,供读者学习。

农业科技服务的“西农模式”

    2005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示范推广、国际合作“四位一体”的科技试验示范站,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新路径。
    一是以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生产一线建设永久性试验示范站。学校首先在陕西省白水县建立苹果试验站,并逐步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河南6个省区16个市、23个县(区)建立了小麦、玉米、苹果、猕猴桃等24个试验站,在15个省36个市县(区)建立了羊、牛、核桃、蔬菜等40个示范基地,构建科技创新、技术示范、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集成平台。
    二是围绕农业全产业链技术需求,以试验示范站为平台,组建科技创新与推广团队。各试验站的科技队伍由首席专家领衔,固定驻站专家、流动科研人员和地方农技力量组成,围绕全产业链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目前,学校共有300多名专家长年扎根一线,与地方1000多名农技骨干开展科技合作。
    三是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建立技术标准与生产规范,打通技术传播通道。各试验站首先选择有一定文化基础、头脑灵活、接受能力强的农户或龙头企业家作为科技带头人,按不同的生产季节由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再利用农闲季节在试验站集中进行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业科技的“土专家”和“领头羊”,使新技术由点到面辐射到整个产区。十年来,各试验站和基地形成技术标准和规程120余项,指导建立科技示范户2400多户,培训农民45万人次,推动了区域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
    四是创新校地合作机制和内部考核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科教人员深入一线服务“三农”。学校将科技推广作为办学特色,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深入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意见》,改革了一线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将推广实效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在职称晋升中单列“推广系列”,与教学、科研系列并列,率先试行推广研究员制度;实行推广专家驻站工作津贴制度,等等。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西农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带动了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一是促进科技创新与生产需求对接,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各试验站累计开展试验研究150多项,育成新品种25个,在小麦、玉米、油菜、蔬菜、苹果、猕猴桃、核桃、甜瓜、红枣、水产等领域均有重要技术突破。学校在黄淮小麦主产区建立17个新品种示范园,西农979、西农509等一批优良小麦新品种成为黄淮麦区主栽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亿亩以上,增产20多亿公斤。二是推动技术集成创新,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各试验站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100多项,建立各类示范样板180个。陕西白水县苹果试验站针对数百万亩老果园树龄高、产量低、品质差的问题,集成8项关键技术,形成优质苹果生产技术规程,带动白水县苹果产业从42万亩发展到52万亩,优果率从60%提高到85%,产值从2005年的5.3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6亿元,苹果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80%。三是开辟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增强技术辐射力。眉县猕猴桃试验站与当地政府联合实施科技示范与入户工程,按照“1+2+2”模式(即学校1名专家带2名县级技术人员和2名乡村技术骨干)组成推广团队,指导8个科技示范村、400个科技示范户开展猕猴桃生产,7个示范村人均猕猴桃收入超过万元。四是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的带头人,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学校以试验站为平台,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员7.2万人次,涌现一批产业带头人。在陕西具有影响力的阎良区科农瓜菜专业合作社、白水县仙果协会、清涧县苑林红枣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都是试验站指导的科技示范户。五是创新校地合作机制,促进科技资源统筹。学校与杨凌示范区牵头,联合10个地市农业科研单位发起成立“陕西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实现高校与地市农业科技资源的统筹协同。近10年来,地方政府无偿提供试验站建设用地1600亩,投入建设经费5200万元。
     “西农模式”探索了一条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新路子。建议进一步强化涉农高校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创新驱动作用:一是将涉农高校纳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支持高校按照全产业链条服务模式,到生产一线开展技术集成示范、成果转化和农民培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技推广职能。二是统筹布局和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国家级试验示范基地,建立一批依托高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国家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围绕产业发展、升级的重大问题展开技术研究、集成、示范、推广等工作,促进高校、科研单位、基层农科所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间的联合与协作。三是充分考虑涉农高校从事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特殊性,在绩效评估与教育资源分配中充分体现涉农高校对国家“三农”发展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