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示范站(基地)地点:陕西省安康市恒口示范区
首席专家:吉红 教授
一、基本情况
1.基础条件和人员队伍基本情况
2007年1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安康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在安康市恒口示范区(当时为“汉滨区恒口镇”)建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试验站占地60.2亩,其中养殖水面34亩,建有综合实验室、饲料中试车间、苗种繁育车间、循环水养殖系统和远程培训多媒体教室等,建筑面积2937平方米。站内食宿条件完备,无线网络全面覆盖,可接纳2个本科标准班来站开展教学实习实践,10位以上博硕士研究生在站开展科研和产业实践,12位专家同时在站工作,是一个集产业服务、科研推广、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功能于一体的水产专业试验站,被陕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被陕西省科协命名并授牌为首批“陕西省农业专家服务站”,并和安康市渔业生产工作站联合挂牌建设“安康市生态渔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试验站专家团队由从事水产养殖、营养饲料、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十余位专家组成,首席专家吉红教授获评中国水产协会和中国渔业协会2018年度“渔业科技服务领军人才”,被聘为陕西省级科技特派员、陕西省渔业协会副会长、陕西省科技特派员水产养殖产业技术服务团团长、安康市科技创新智库首席专家、安康富硒农产品研发中心水产课题组执行专家等,董武子教授、周继术副教授、于海波副教授、王涛讲师等多位骨干受聘为陕西省科技特派员水产养殖产业技术服务团成员、陕西省“三区”人才等。
2.功能发挥情况
(1)产业服务方面,针对安康地区生态渔业建设以及地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地的具体情况,围绕秦巴山区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在学校、杨凌示范区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试验站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及产业服务工作,研发并示范了多项生态渔业关键技术,积极推进产业组织化建设,为区域生态渔业发展构建了产业样板,为安康乃至陕西渔业全面转型升级和绿色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试验站建站以来,大力整合各方资源,主导打造了多个产业科技创新平台。2018年,试验站发起成立了由省内28家水产单位组建的陕西省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吉红任联盟理事长;与岚皋县绿水生态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国家级鱼跃汉水星创天地;2019年,试验站参与建设的镇坪县饮源生态资源保护开发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获陕西省首批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认定,这也是陕西省唯一一家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
另一方面,试验站重视作为产业发展智库的工作,吉红主持完成的《关于陕南渔业发展与秦巴山区产业扶贫、环境保护协调推进的建议》被陕西省十二届政协一次会议作为集体提案采纳,吉红因此在中国民主促进会陕西省委员会2018年度参政议政优秀成果表彰中荣获二等奖。近年来,试验站专家参加省内外多个区域渔业发展规划评审工作。2020年,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对陕西省水产业影响的专项调研活动,调研报告获省农业农村厅领导批示;
(2)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围绕“秦巴山区水生经济动物资源养护和开发利用”、“渔业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构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等三大工作方向,试验站瞄准产业关键和瓶颈技术持续开展科研攻关,先后获批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建站以来,试验站始终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承担大学生教学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及研究生科研实践等任务;
(3)交流合作及社会影响方面,试验站建站以来,接待了国家及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地市区县相关领导来站调研考察,与美国、日本及国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培训指导,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
试验站的工作持续受到各界媒体的关注和肯定。中央电视台《科技苑》栏目以“养鱼还能不喂食”为题报道了试验站引进匙吻鲟,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扶贫攻坚战略探索协调路径的事迹,陕西省农林卫视派出摄制组到站采访并拍摄制作匙吻鲟专题节目。《光明日报》、《陕西日报》、《华商报》、《安康日报》、《农业科技报》等多家报纸刊物,分别对试验站投身秦巴山区渔业建设的工作进行了报道。
二、主要工作与成效
1.科学研究
(1)研究内容、破解的产业难题、取得的成果
试验站目前已凝练出“秦巴山区水生经济动物资源养护和开发利用”、“渔业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构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三大工作方向,重点突破了匙吻鲟、多鳞白甲鱼和鳜鱼等名优鱼类人工繁育、特色饲料资源开发以及池塘“两微一基一菜”生态养殖等产业关键和瓶颈技术。其中包括“灯光诱饵技术”、“网箱强化培育技术”等匙吻鲟养殖新技术,在北方地区率先实现了匙吻鲟规模化繁育,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使得匙吻鲟这一“生态鱼”成为安康渔业的一张靓丽名片;关注蚕蛹、黑水虻、裂殖壶藻等特色饲料资源在水产养殖上的开发利用,并结合渔虻链稻田生态循环渔业关键技术研发,为稻田综合种养工作打造新模式,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开展秦巴山区富硒多鳞白甲鱼创制策略和富硒鱼创制关键技术的研究以及秦巴山区冷水鱼半封闭循环水生态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并持续优化池塘“两微一基”生态养殖技术。自2018年起连续承担农业部长期性基础性工作,负责汉江上游流域《中国土著鱼种生物多样性评价》、《典型流域水产养殖结构和养殖方式变化检测》和《渔业水域环境污染与生态效应监测》等三个方向的工作,为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性数据。同时,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管局委托,进行了“以鱼净水技术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应用”的技术研究。
建站以来,试验站先后获批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科技项目40项,横向合作课题项目8项,总计到位经费627.28万元。获得省市科学技术奖等奖励8项,其中2013年《匙吻鲟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安康市科学技术特等奖和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15年《蚕蛹在鲤饲料中的应用》获安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7年与2018年,《汉江安康段渔业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分获安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17年《草鱼提质减排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此外,2016年首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安康赛区)获参与奖,2017年第二届比赛获创新大奖,2018年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获银奖;申报专利4项,获批3项;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
2.示范推广
(1)主推技术内容、推广面积、经济社会效益
试验站主推秦巴山区土著鱼类资源养护关键技术、水库生态增养殖技术、池塘“两微一基”与鱼菜共生养殖技术、山区冷流水生态养殖技术、渔虻链稻田生态循环渔业关键技术、特色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集装箱循环水生态养殖技术等。在我省重点渔区,特别是安康市的汉滨区、汉阴县、镇坪县、岚皋县、石泉县等县区,累计年均示范推广面积14万亩,生产水产品2万吨,示范推广效益2800万元,为地区产业脱贫和绿色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指导建立的示范样园(场)、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
试验站重视示范点建设,并针对不同生产模式建立有代表性的示范点。如指导汉滨区金螺现代农业园区建立库区匙吻鲟网箱生态养殖技术模式;以循环农业理念指导汉阴永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调整企业发展方向,构建“农家乐-渔虻链”的休闲农业新模式;指导陕西壹加壹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及与池塘配套模式;指导柞水县绿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镇坪县饮源生态资源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和岚皋县绿水生态有限公司等进行多鳞白甲鱼人工繁育及冷水鱼流水生态养殖模式等。在试验站的技术扶持下,汉阴县永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镇坪县饮源生态资源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岚皋县绿水生态有限公司获批省农业专家服务站,汉阴县永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获批安康市水产专家工作站,2019年,汉阴县永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镇坪县饮源生态资源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岚皋县绿水生态有限公司和陕西壹加壹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获批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岚皋县绿水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3.人才培养
建站以来,试验站累计接待来站学生1100余人次,其中接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产专业本科生共计527人圆满完成了《鱼类增养殖学》、《水产动物病害学》等课程的教学实习任务;接待硕士研究生180人次、博士后研究生52人次来站从事科研试验工作;接待科技下乡和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共计339人; 2013年,《依托试验站平台构建水产科学专业“一体两翼”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成果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一等奖;2018年,试验站被全国农业专业硕士教指委认定为“全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特色基地”。
近年来,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我校“双一流”建设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要求,试验站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研究生在站实践锻炼管理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取得了较好效果。先后共选聘33名在读专业硕士研究生为试验站科研助理,承担试验站的科研项目和日常生产管理工作,进行顶岗实习;获批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大学试验站依托型”渔业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项目和校研究生院“渔业发展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吉红带队赴大连参加“光合杯”第一届全国研究生渔菁英挑战赛并获三等奖。
试验站还先后扶持了多家大学生创办企业,其中三位研究生在读期间创办汉滨区安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获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和省科技厅科技项目的资助。毕业后,几位研究生留在安康继续运营企业,在试验站等各方指导和支持下,公司已掌握了多种观赏鱼繁殖和培育的核心技术,已成为安康地区规模最大的观赏鱼生产企业,还与安康市五福鲜食品有限公司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双方正在合作共建鲤鱼山渔业园区。
建站以来,试验站先后接收水产科学系的周继术、王涛、刘海侠、熊冬梅、李杨、凌飞、朱斌、于海波等10余名年轻教师来站实践锻炼,指导和帮助其申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促进了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升了个人素质和综合业务能力。
在技术培训方面,试验站集中开展基层农技骨干和农民技术培训50余次,现场培训400余次,共培训一万余人次,为我省养殖一线培训水产养殖技术人员500多名;技术扶持水产企业12家;先后12次组织地方同行赴渔业发达地区考察学习。
4.交流合作
建站以来,试验站接待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和解绶启书记、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魏宝振站长、陕西省科技厅林黎明和许春霞副厅长、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蔡斌副厅长、省渔业渔政局许西利局长和赵毅副局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刘英杰副院长、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钟杰研究员、四川省广元市市委副书记邹自景、安康市委书记刘建明、安康市长方玮峰、徐启方、赵俊民、陕西省水产学会张星朗理事长以及美国肯塔基州立大学Mims教授、日本国立水产养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奥宏海博士等领导和专家到站考察调研。此外,西安市、铜川市、延安市、汉中市等地市区县的政府及部门领导也多次到站参观考察。
试验站与美国肯塔基州立大学、日本国立水产养殖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邀请相关专家100余人次到安康,针对秦巴特困地区脱贫致富与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水环境保护等关键问题,开展技术研发和培训指导,并为政府出台产业政策献计献策。2019年,在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委员会的指导下,吉红率团队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河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了来自海内外1500人参加的第十二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同时,试验站还承办了陕西省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简讯,每两月一期进行沟通交流,至今已出刊20期。
三、主要参加人
校内人员:吉红、刘超、董武子、王涛、于海波、周继术、刘海侠、李杨
地方人员:任康、李志安、庄安、刘晓婷、单世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