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技术需求» 春季养猪:抓好“产”“配”“管”“防”

春季养猪:抓好“产”“配”“管”“防”

    春季气温回升快,但温度不够稳定,时冷时热,昼夜温差大。根据春季气候特点,为了提高养猪生产水平,确保猪群健康,生产中应重点抓好春产、春配、春管和春防。
    一、春产
    1.产前准备工作。母猪临产期前10天,要对产房进行彻底的清扫、消毒。同时,应准备好接产用具和药品,如仔猪保育箱、照明灯、采暖灯、接生布、碘酒、催产素等。
    2.母猪产前产后饲养。母猪产前3天逐渐减少饲料喂量;产仔当日不喂饲料;产后3天再逐渐增加饲料喂量。随着母猪产后体力恢复和仔猪的生长,从第8天开始,对母猪应尽饲尽饮,但要防止加料过多而引起积食。此外,为预防母猪产前、产后便秘,可适当增加青饲料。
    3.母猪产后管理。第一,产房温度要适宜。泌乳母猪环境适宜温度为18—22℃,不要超过27℃或低于16℃。第二,保持安静环境。由于母猪生理上没有乳池,泌乳过程是一个神经反射的过程,环境安静有利于泌乳哺乳。第三,细心观察。母猪产后容易发生产褥热、子宫炎、乳房炎、积食、感冒等疾病,产后3天内应细心观察母猪的精神状态、采食、体温、产道分泌物和二便等,发现异常情况尽快治疗,避免延误病情造成经济损失。
    4.仔猪防冻防压。初生仔猪适宜环境温度为,1—3日龄30—32℃;4—7日龄28—30℃;8日龄后降至25—27℃。可在仔猪保育栏(箱)内安装100—250W的红外线灯泡、铺设垫草或麻袋片进行保温。为了防止母猪产后压伤仔猪,应采取母猪、仔猪分开管理,哺乳时将仔猪放回母猪身边,哺乳结束后再将仔猪放回保育箱内,直至仔猪能够自由进、出保育箱。
    二、春配
    1.后备猪配种标准。瘦肉型猪体型大,性成熟较晚。一般后备母猪初配月龄为8月龄、体重达到120—130公斤(后备公猪初配体重应略大于后备母猪),两项指标都应达到才能配种。
    2.经产母猪保持中等体况。经产母猪最好达到中等体况,不肥不瘦,以利于发情受孕。
    3.仔细观察,适时配种。坚持每天早、晚观察空怀母猪,掌握母猪发情排卵规律,做到适时配种。按照“老配早,少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间”的原则进行配种。母猪出现“呆立反射”时适宜首配,即母猪外阴部由红肿开始消退而出现皱缩、形状从最大开始缩小、色泽由潮红转变为淡红、阴道分泌物由稀薄变为黏稠时是配种最佳时期。首次配种完成后,初配母猪间隔12—24小时、经产母猪间隔8—12小时左右再进行第二次配种,以增加产仔数。
    三、春管
    1.注意通风与保温。春季应合理进行圈舍通风与保温,在天气晴朗、外界温度较高时,如果是简易猪舍加塑料暖棚的,每天应在中午、下午将薄膜揭开1/3以上。规模猪场实行工厂化饲养的,可打开猪舍门、窗进行通风,以降低舍内有害气体浓度和湿度。如果当日气温偏低,或早晚外界温度15℃以下,则要及时进行猪舍保温。
    2.防止咬尾、咬耳综合症。加强饲养管理,适时通风、补充矿物质、维生素、降低饲养密度、减少噪音、改善卫生条件。对已被咬伤猪及时隔离,并进行止血消毒、消炎处理。
    3.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坚持每天多次清扫猪舍,保持环境干燥、清洁卫生。特别是仔猪圈舍更应加强管理,否则易发生下痢、感冒等疾病。
    四、春防
    1.制定并坚持科学的免疫程序。对国家规定的强制免疫疫病,必须及时进行免疫注射,如猪瘟、猪口蹄疫、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等。同时,结合当地疫情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2.执行免疫技术操作规程。对疫苗的运输、保管、稀释、注射剂量等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程,确保疫(菌)安全有效。疫(菌)苗注射应坚持1猪1个针头,每个针头不得注射2头以上的猪只。
    3.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坚持“自繁自养”,尽量减少外购猪,避免购回猪带入传染病。必须购猪时,应做到不从疫区购入。
    4.对新购猪要隔离观察。新购回的猪要隔离,隔离期一般为30天以上,隔离观察期7天后开始进行有关疫(菌)苗免疫注射。
    5.实行严格的消毒措施。①器械消毒。采用煮沸消毒(蒸汽消毒),主要是针头、针管等器械,一般煮沸1—2小时。②猪舍消毒。一是选择安全有效的消毒药品;二是消毒药液浓度应达到要求;三是消毒次数要合理;四是坚持先清扫后消毒;五是尽量选择广谱消毒药品,对病毒和病菌等病原体都有杀灭作用;六是猪舍消毒必须彻底,不留死角;七是交替使用消毒药品;八是喷洒或喷雾消毒时只能使用一种消毒药品;九是春季消毒应选择晴天下午进行,以防猪体感冒。